麦加利勃海尔千吨级吊车倾翻事故调查
9月11日,沙特麦加111人死亡,238人受伤的吊装事故整整十二天后。利勃海尔于23日,传出其官方现场勘查后的企业数据信,并声称,其设备技术是无可挑剔的。
这一起年内最大的全球吊装事故,据沙特方最初提出的赔偿方案,此事故不算起重机设备的修复或报废损失,不算现场建筑物修复的成本,仅人员伤亡的赔偿就已经达到6000万美元,3亿人民币以上。
(利勃海尔官方网站英文截图)
(点击文底阅读原文可查看英文官方网页)
利勃海尔表示,事故发生时,吊臂杆长度约190米。起重机上的风速表显示,起重机不应站立在如此高的风速当中。
而根据当天CNN的当地的天气预报显示,当天的风速达到了80km/h。利勃海尔公布可能是从现场附近同属于其制造的塔式起重机上获得的数据,现场风速最高曾达到了105km/h。
吊装机械工程在就此事件的所有文章中,一直关注着以下几点:
1、出事的是什么产品?
2、施工方即操作方是谁?
3、究竟当时的设备安排是什么状态?
4、这种设备状态下在当时的环境里该不该出这样的事故?
5、吊装产业的人士应该从此事故中吸引什么样的教训?
现在来看,产品已经明确了,与当时的判断一致。施工方还未确认。
但后三项,目前来看,还处在疑问之中。
(倒塌视频中的截图,显示臂杆疑似是超起状态)
一、利勃海尔官方对此事故的说明中仅描述了臂杆长度有190米左右。
根据对产品的分析,事故车当时所用工况为SDW模式:超起+主臂+变幅副臂。因为,根据利勃海尔对LR11350的官方说明书中,仅有这种模式下的履带吊,才能达到其所声称的臂杆长度约为190米的长度。
但,并未公布这种臂架工况下,主臂和塔臂的幅度是多少?这是我们对整个事故做出判断,吸取教训的关键。
二、利勃海尔公布的信息中提到,此种臂架工况由于没落臂,抵抗不了现场的强风。
那么现场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是空间确实不具备落杆的条件,还是设备操作方轻视恶劣环境的危险,没有出于对产品的信任,没有落杆?
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现场平面图来看,空间情况确是无法将全臂落下。但吊装人都清楚,履带式起重机塔臂工况,塔臂与主臂是分步起升分步落杆的。而现场是否具备将整个塔臂放下的空间,现在不得而知。但这一点,也将是划分施工方责任,以及施工方中操作责任、管理责任和吊装方案设计责任的一个主要的信息数据。
三、履带吊究竟该如何抗击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作业环境。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利勃海尔给予客户的官方说明书中,对于LR11350履带吊在SDW的停工状态,什么样的幅度安排,能够抵抗多大的风速,有没有明确的说明,说明的准不准确?
如果制造企业说明的非常清楚。那么,没有按照说明书进行的抗风就属于操作责任等施工方的责任。如果制造企业说明的不够清楚,那么,施工方按照制造企业的说明书进行了一定的安排,最终出了事故,制造方也不能排除责任。
因为,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是安全,是在倾覆力矩之内,这个工作,只有制造企业的计算书中才能找到,而这个计算书,一般是不提供给采购设备的客户的。
这一问题,可能决定着相关方承担整体事故损失的最终比例。四、以后我们吊装产业的人士,该怎样设定将来工作的标准。
即使我们最终获得准确的,在极端天气下,设备倾覆使用的要求标准。
但目前,面对当前极端天气频发,天气预报不能作为我们施工依据的情况下。面对气象恶化,以及相对具有科学依据对风速的预报数据情况,我们对于现场施工的抗风标准,又应该设立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上?
是按起重产品一般的125%强制试验比例,同比例折算?还是按照当前气候的平均与瞬时数据宽度换算?
这些,依然是我们吊装人自己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不管怎样说,利勃海尔公布了一些自己勘查的数据,这都有利于我们对此事的思考和判断。沙特官方很快公布的天气因素为主,管理因素为辅的初为结论,也有利于我们确定思考和判断的方向。而此前来讲,传出的种种纯属天气原因也好,是超载所至的信息也好,都不够准确,至少不能满足我们吊装人对此事故的信息要求。
所以,疑问依然还在,事故依然不清,吊装机械工程将和你一起继续关注!